超级内卷的两晋,为何不断涌现各种炫富和打嘴炮的所谓清谈?

腾讯网   2023-07-08 08:57:56

闲来无事,偶然琢磨起西晋与东晋,忽然觉得两个朝代都非常有趣,西晋时期产生了许多超级“土豪”,他们终日斗富,不惜下足血本,可是最终却弄得身败名裂。同样,东晋似乎吸取了教训,不再玩物质,而是打嘴炮,由此出现了许多类似今天的大V名嘴,他们可以说话不负责任,可以颠倒黑白,可以做墙头草,总之在内卷之下,出现许多怪异的名人和行为风范,以至于引起广泛的模仿金和跟风。

比如嵇康嘲笑山涛说,做人不能太山涛。阮籍嘲笑时无英雄,使庶子成名,他们不能太直接的表达什么,有的听起来莫名其妙,但是就是有点好玩。姑且我们先从西晋说一下,内卷极致的西晋为何会引发超级炫富的狂风?

西晋的石崇为什么掀起了炫富风?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西晋的时候有一个比较著名的人物叫石崇。他至少也算一得上是一个“富二代”,但石崇对于这样的身份多少有点辛酸和无奈,以至于导致了在之后“暴发”后,连人格都扭曲变态起来,以至于最后因极端炫富引发惨剧,导致家破人亡。

石崇

《晋书》里有这样一个故事,石崇的父亲临终的时候,分财物与诸子,独独没有石崇的份儿。他的母亲就替石崇抱不平对他父亲说,都是亲生骨肉,为什么差距这么大,要分别对待?石崇的父亲石苞气喘吁吁,却自信百倍地回答说:“此儿虽小,后自能得”。俗话说,知子莫若父,也许从小就看到石崇这孩子身上对攫取财富有着巨大的潜力,或是因为厌恶这个孩子用这么一句“这个孩子还小,以后自己就能赚钱”这句鬼话糊弄他们母子,这样的经历想必给幼小的石崇强烈的刺激,毕竟他一分钱没能分到,强烈暴富的心理让他在为政之初就大肆掠夺,不择手段。在荆州任职的他表现出其任侠无品行的性格,常对路经荆州的商旅行劫,于是获取巨大的财富。

相关画面

暴发之后,石崇扭曲的性格逐渐显露出来,石崇富裕之后,生活奢侈,所居的房屋都装修得宏伟华丽。他的数百个姬妾,每一个都穿上纨绣和穿戴黄金和翠玉制的耳饰。选用的乐器都是当时最好的,厨子都煮尽各种珍贵食材。家中的厕所设有绛纱大床,常有十多个侍婢列侍,全都穿上美丽的衣服和打扮好,弄得许多来他家的客人因内急也不敢进去如厕的地步。石崇更与王恺竞相争豪。王恺家中洗锅子用饭和饴糖水,石崇就命令自家厨房用蜡烛当柴烧。王恺为了炫耀,又在他家门前的大路两旁,夹道四十里,用紫丝编成屏障。石崇用更贵重的彩缎铺设了五十里屏障。晋武帝把宫里收藏的一株两尺多高的珊瑚树赐给王恺,石崇看了便用铁如意把珊瑚树打碎,王恺气极,石崇说:“不足多恨,今还卿。”于是命人悉数取出自己的珊瑚树,有高三四尺者六七株,每株都大于王恺的珊瑚树。这样的例子在石崇那里多的是,简直举不胜举。

漫话

他的穷尽奢靡在西晋的那个年代,引领了极其恶劣的炫富潮流,并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西晋的灭亡速度,可以说他扭曲的变态炫富人格达到了真正祸国殃民的程度。最终让石崇彻底丧命的还有一个叫做绿珠的女人,看来因为金钱和女人葬送终身的,古已有之了,只不过相对而言,石崇的“得瑟”在历史上也算得上首屈一指。这个伎女叫绿珠,美艳且善吹笛,极得石崇喜爱。赵王司马伦诛除贾氏专权后,亲信孙秀独掌大权,并垂涎绿珠美色,遣使请求石崇相赠。但石崇不予,孙秀于是怨恨石崇。后孙秀诬石崇与淮南王司马允合谋讨伐司马伦,于是派人收捕石崇。石崇当时在居所金谷园一幢楼上宴客,知道后对绿珠说:“我今天因你而获罪。”绿珠流泪道:“妾当效死君前。”遂堕楼而亡。

相关画面

在此之后的八王之乱,石崇果然又因女人得罪孙秀,被处死。可以说,石崇之死咎由自取,首先是他发财的途径是贼路,炫富是歪路;贪图美色是邪路,假使当初他低调做人,踏实做事,看淡金钱权利和人生,想必也不至于因此落得个“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王徽之:不管你是谁,不是清谈我不回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有好几位公子,其中较为出名儿的要属王徽之和王献之了,关于王献之基本围绕他的书法成就,并得以与他父亲并称“二王”,可见书法成就非同一般。至于王徽之虽然书法仅次于他的七弟王献之,但是关于王徽之的逸闻趣事倒是夺得了王氏子弟的头筹。他的超迈飘逸的风度,是东晋文人们争相效仿的偶像级人物。

王徽之画像

东晋到了王徽之的这个时候,清谈之风已经达到相当程度,事无巨细,凡是能说话的最好用“清谈”来互相问答。做为大书法家的五公子,凭借着家族的煊赫气势,和其父风雅的领袖影响,王老五先天加后天,将清谈的魏晋风度发挥到了极致,那些随着岁月也不曾消散的轶事趣闻较之于那些冷涩的历史文字实在好出许多。据载,王徽之,字子猷,东晋名士、书法家,王羲之第五子。曾历任车骑参军、大司马、黄门侍郎,但生性高傲,放诞不羁,对公务并不热忱,时常东游西逛,后来索性辞官退居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王徽之还是名书法家,自幼从父学习,有“徽之得其势”的评价。

相关画面

在王徽之的精神世界里,包含着最重要的几个须臾不可离也的朋友,它们分别是:竹子、美酒、笔墨、文人,就是这些编织着王徽之的所有精神世界的梦想。他虽然也出来工作,然而却完全不将这个看做人生的重大追求,在他眼里,继承和发扬清谈之风才是他的责任和喜好。由于秉持清谈风气,以至于在很多地方的时候都要用清谈加之半醉半醒的口吻与人对话。有这样一个关于清谈具体进行的故事。王徽之曾经做过桓冲的骑兵参军,才华出众,却生性落拓,崇尚当时所谓的名士习气,平时不修边幅。他在担任大司马桓温的参军时,经常蓬头散发,衣冠不整,对他自己应负责的事情也不闻不问。但桓温欣赏他的才华,对他十分宽容。

王徽之书法

有一次,他骑马随桓冲出外巡视。不料,老天突然下起了暴雨,王徽之见桓冲坐着车,便下马钻入车中,说:“怎么能独自坐一辆车呢?我来陪陪你吧!” 桓冲见是王徽之,知他不拘小节,又见外面雨下得很大,便让他同坐。坐中,两人闲谈起来,桓冲故意问王徽之在哪个部门工作,他说:经常看到牵马的来,大概是马曹。桓冲又问他管了多少匹马,他回答说:“不问马。”桓冲又问最近死了多少马,他答道:“未知生,焉知死?”这种听起来莫名其妙的回答,其实都幽默的镶嵌着典故。其中的回答“不问马”,古人都知道,《论语》中记载马厩失火,孔子退朝后问:伤人了吗?不问马。回答“未知生,焉知死?”也是出自《论语》,当子路向孔子问死后的情形,孔子就回答了这句。

东晋名士

还有一次,桓冲要他管事,王徽之回答说,今天早晨西山的空气特别清爽。这种近似于不管你是谁,只要不涉及清谈的话题,他都不想回答,如果非要说话的时候,必是这样一副做派,弄得达官贵人们无所适从,然而在古今读者们读来却是清风习习,好一派魏晋的清谈风度。只不过这种风度模仿不得,有时候风度就是一种特殊人格,特殊领域才能具有和坚持的,就像同样生长着翅膀的鸟和鸡一样,有的能飞,有的却并不适合去飞。不然只能是东施效颦,或是邯郸学步,令人喷饭而已。关于王徽之的轶事太多,然而,这种清谈的风度加之语言思维上的不合作,实在犹如一股清新趣味的风,吹过了那段似暗似明的年代,让人在疲倦的时候对着东晋风度的王徽之发出一声真挚的笑声,想想都让人感到舒服……。

猜你喜欢
最新资讯